米乐M6官网跨越55年的飞天接力

发布时间:2025-04-26 15:17:02    浏览:

[返回]

  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要闻综合新闻

  4月24日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由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奔赴中国空间站,开启他们的太空之旅。

  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航天员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当天领命出征。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漫漫飞天路,需要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斗、接续奋斗。”出征前,陈冬说,在这个特殊日子里,乘组即将出征太空,将通过精心操作、密切配合,跑好属于我们的“接力棒”。

  4月24日,是我国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也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5周年纪念日。

  55年来,中国航天,正以一次次交接棒的形式,不断向前推进,奔赴那遥远的星辰大海。

  2025年,距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载中国首位飞天航天员杨利伟登上太空,已经过去22年;距离中国载人航天起步、“921工程”立项,已经过去33年;距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点燃中华民族的太空梦想,已经过去55年。

  22年,33年,55年足以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长成英姿勃发的青年、历经意气风发的壮年、走向鬓发转白的天命之年;也足以让一穷二白的中国航天事业穿过风雨、蹚过泥泞,走向无限可能的未来,拥抱璀璨无垠的星海。

  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第一次开展空间科学主动实验,第一次“太空漫步”米乐M6官网,第一次空间交会对接,第一次“太空授课”,第一次“太空会师”每个“第一次”,都是时间的刻度,圆梦的标尺。

  在我们为“太空出差三人组”在轨192天新纪录欢呼的时候,为嫦娥六号带回世界首份月背样品喝彩的时候,为祝融号火星车铆足劲巡视勘察鼓掌的时候,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骄傲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举世瞩目的航天“奇迹”背后,离不开一代代深耕细耘、接续奋斗的中国航天人。

  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坚信“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孙家栋,“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他誓言“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沈忠芳(左二)和同事们在试验场。图片来源:“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微信公众号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神舟五号升空“那难以承受的26秒”,让他“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米乐M6官网,他笃定“实现梦想要靠不怕牺牲的奋斗”;

  航天员杨利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出发,踏上了首次飞天圆梦的征程。图片来源:“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

  是他们,“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以“拼出一个新中国”的信心与勇气,以“别人有的我们创造条件也要有”的骨气与志气,将理想信念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

  是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把智慧和汗水、青春和生命、忠诚与担当定格在广袤辽阔的戈壁荒漠,即使“燃尽生命”,也要“照亮天幕”。

  是他们,向着天、追着光,为深爱的航天事业奉献终身,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实现梦想,要多久?内蒙古籍航天员王杰的答案是22年。上中学时,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消息,在这位14岁牧羊少年的心间播下种子。

  2003年10月16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回到地球,距着陆点内蒙古四子王旗400公里外的乌拉特前旗的课堂上,王杰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条新闻。那天,他第一次听说航天员这个职业,他觉得神秘而又神圣,开始对载人航天产生了好奇和憧憬。

  从草原深处走向太空,王杰最深的感悟是:人生要有梦想,当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交会对接,并为之奋斗,每一份努力都熠熠生辉。

  曾执行过神舟十一号和神舟十四号两次飞行任务的指令长陈冬指出,要“注重传承,让两位新人能够通过任务尽快成长,也要专注于在狭小密闭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感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30多岁的年纪重回课堂,一年内学完30多门理论课程,涵盖热力学、轨道力学等诸多陌生复杂的领域,航天员陈中瑞咬紧牙关“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在攻克被称为“太空万里穿针引线”的手控交会对接这个难点后,王杰最大的感受是,“常常想到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前辈们白手起家,面临无人可请教、无处可借鉴的处境,他们计算推演用的纸,堆起来比办公桌还高。”他坦言“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当飞天的接力棒从“60后”“70后”交到“80后”“90后”手中,我们看到勇于追逐梦想、敢于奋斗圆梦的精神没有变,“把每个人的岗位工作做好了,拼起来就是中国航天,就是伟大祖国”的座右铭没有变,沿着这条从历史岁月延伸而来的飞天之路奋力奔跑的姿态没有变。

  现如今,我们早已对“感觉良好”“北京明白”的一问一答习以为常,亲切关心起“太空出差三人组”的日常起居,这毫无疑问是一个航天大国自信自强的体现。

  但不能忘记,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如今,空间站已经建成,登月梦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年轻一代的航天人正接过前辈的“接力棒”、踏着前人的足迹接力出征,为探索宇宙奥秘贡献青春力量!米乐平台官方网站米乐平台官方网站

搜索

网站地图